农发学术 | B类期刊论文是怎样练成的(四)
不忘初心 方得始终
个人简介:孙凯,男,浙江大学农经系2010级本科生,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2014级硕博连读学生,现为2016级博士,导师为汪三贵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反贫困问题。现发表论文1篇,所获科研奖项包括中国人民大学“创新杯”学术竞赛一等奖、三等奖等。
代表作
孙凯、曾起艳、阮建青:《农业产业集群如何缓解劳动力短缺——基于安徽省安庆市茶叶产业集群的研究》,《农业经济问题》2016年第3期,72-78页。
写在前面的话
说来圈子也小,第1期分享人是我硕士室友,第3期分享人是我本科室友……和前几期分享的学术达人不同,目前我所发表的论文仅为1篇。不过这篇论文从选题、到调研、到撰写、到最后的修改发表过程,对其他学生,特别是已经保研的本科生可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考虑到这篇论文的功课主要在调研阶段,并且前几期其他方面的分享均比较充足,下文中我会主要结合调研情况进行介绍。
论文的选题、调研及撰写
这是我正式发表的第一篇论文,刊于《农业经济问题》2016年第3期,但是从第一次预调研到最终成果发表,前后经历了整整两年的时间。这一过程充满了各种艰难、彷徨,好在最终都熬过来了,结果也算比较理想。
2013年11月,那时我还是浙江大学农经系一名刚刚完成保研的大四学生。因为已经完成了保研,那段时间学业压力很小,只需要安心做好毕业论文,顺利毕业即可。
当年11月,我和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阮建青副教授具体讨论毕业论文的事情。因为阮教授的研究领域聚焦于农业产业集群,我的本科论文主题自然也是这个。但是当时没有成熟的选题,阮老师提出我的家乡周边有没有一些典型的农业产业集群,可以结合家乡周边的农业产业集群开展研究,调研起来也比较方便。
在他的建议下,我先期回到安徽安庆(我是安徽安庆怀宁县人)的岳西县,对当地茶叶产业集群开展了为期2天的预调研。因为当时对茶叶产业集群的基本情况都不了解,此次预调研的目标只是掌握茶叶产业集群的基本情况,尝试找出一些有意思的点作为论文的主要方向。
在预调研结束后,我提出在茶叶产业集群中,用工问题茶农们普遍关心,也非常具有现实意义。这一观点在得到阮老师的赞同后,根据预调研时了解的信息,我详细梳理了当地用工的各种情况,设计了3页纸的问卷。在经过反复修改后,最终定稿,开始着手正式调研。
在出发前,为保证样本的代表性,我确定了岳西和潜山共2个县5个乡镇的调研规模。但是具体去哪个乡镇,还是在到调研县的县城后,咨询当地的茶农和茶商,根据他们的意见进行确定,原则是囊括集群里不同发育程度地区。
最终我在岳西县选取了不同发育程度的4个乡镇和潜山县茶叶生产规模最大的1个乡镇进行调研,共涉及13个行政村,以期调研的结论能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事实证明,这种调研安排为后面的分析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好处,论文里很多内容都是将不同发育程度地区的情况进行对比后才得出的。
2014年的3月份,调研正式开始。这趟调研的人员只有我1个人,没有政府支持,全靠自己一个人在陌生的调研环境中摸爬滚打。调研全程为期13天,共收集有效问卷135份。调研的两个县都属于大别山区,也都是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这些意味着此次调研必定会历经艰险。
山区的农户居住分散、道路崎岖,13天收集135份,看着样本量不大,其实我已经尽了洪荒之力了。有几个小故事可以和大家分享。
1
因为一个人调研,并且是山区,没有考虑租车(其实主要是……穷)。我每到1个乡镇,第一件事除了找地方安排住宿,就是遍寻镇上的自行车,在山区里能找一辆能骑的自行车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情。如果比较幸运能够找到,除了押金外,我都愿意以50元/天的成本租赁,能够显著扩大调研范围,提高效率。在姚河乡,一位30来岁的大哥有辆闲置自行车,在我解释来意,提出租车后,他很干脆地回复“拿去骑吧,没事”,既不收取押金,也没有要租金。当时我非常感动,毕竟人生地不熟,在外面也已经跑了一个礼拜了,身心俱疲,这一举动让我感觉非常暖心……后来在该乡的调研结束后,还车的时候,我特意买了一包好烟表示感谢。
让拿去骑的就是这辆自行车,
还是我从不起眼的角落里翻出来的
2
在调研时,除了保证一定的农户量,我也有意选取县内具有代表性的茶叶生产企业和基地进行调研。如岳西县石佛寺茶叶集群内最好,但生产基地位于山腰,海拔1300多米。我推着租来的自行车,一路连走带骑,车子半路还坏了,修了半天没修好不说,手上弄得都是机油……走过15里的盘山路后,终于到了生产基地,除了亲眼看到集群内最高标准的茶园,也通过走访调研掌握了和其他地区不一样的经营体制。欣喜之后,眼瞅着下山要走的15里路,就直接坐在自行车上一路滑下去了……
走过15里山路到山腰后
见到的集群内最高标准的茶园
半路骑坏的自行车,下山时一路溜下去……
修完自行车后的手……然而并没有修好……
除了这两个小故事,调研途中有茶农见我调研辛苦,便邀请我去家里品尝新出的茶叶,并详细介绍周边的茶农及茶园情况;调研时中午没饭吃,农户见我不愿意在他家吃饭,特意塞给我一根红薯充饥等,这些都是这趟艰辛旅行中的暖心时刻。
两年后的2016年3月,机缘巧合,我有幸跟着导师汪三贵教授就彩票公益金扶贫项目调研再次回到岳西县,回到那个我调研过的乡镇和村子,却没找到当初请我喝茶(非彼喝茶)、吃红薯的农户们,让我颇为遗憾。
调研结束后的故事就比较简单了。拿着这100多份问卷和12天调研中所见所想,我开始整理思路,撰写本科毕业论文。当时学院的要求是10000字以上,但我初稿写了30000多字也并不觉得辛苦(后期修改时删改了很多),因为这趟下来积累的内容确实颇为丰富。
那时我并没有想着要去发表,也觉得发表论文这么高大上的事情离我还很遥远。只是单纯觉得,作为一名保研的学生,在学术这方面自然要尽心做好,这是本分。在毕业论文的答辩中,我是这一级本科生中毕业论文分数最高的(小嘚瑟一下)。没在本校读研,让答辩老师也觉得遗憾。
论文的修改、发表
从浙大本科毕业后,2014年9月,我进入人大,师从汪三贵教授开始了硕博生涯。转眼就到了2014年年底,想起自己想要读博,需要解决2篇论文的问题。为早作打算,避免拖延症发作,便开始考虑发表论文的事情。
最简单省事的方法自然是拿着半年前的本科毕业论文进行修改完善,于是我和阮老师取得联系,商量本科毕业论文是否有修改发表的可能,在得到肯定答复后,便开始着手修改。
修改论文的过程非常枯燥,工作量很大,也非常考验耐性(发表过的都知道)。在老师的细心指导和曾同学的帮助下,从结构框架到文本表述,各个方面都和本科的毕业论文有了很大的变化,我也开始明白,期刊论文更讲究的是逻辑的严谨性与表达的简洁明了。忘了是修改十几稿还是二十几稿之后,最终得以定稿。在此过程中,我导汪教授和师门兄弟姐妹们也提出了一些修改意见,确实非常受用。对我来说,学术能力自我感觉有明显提升的阶段并不是写初稿的时候,而是在一稿一稿推敲修改之时,收获最大。
还记得那时因为改这篇论文耗费时间太久,研一的期末论文和作业后来都是通宵达旦赶出来的,想起来就很酸爽……现在的我常跟研一的师弟师妹们说,期末结课论文老师明确了要求,就要抓紧写,不然堆到一起就呵呵了……不过,提醒了两届小伙伴好像并没有什么用……
2015年3月,在阮老师建议下,第一次投稿选择了《农业经济问题》,交完100块审稿费后,便是漫长的等待。中间经历了5个月外审都没给出审稿意见,最后在我催促之下换了外审专家,2天便给出回复。在投稿1年之后,录用刊终于顺利出了,我离博士顺利毕业又近了一步。不过还是得做个友情提醒,如果打算靠自己力量投《农业经济问题》的,不说文章质量如何,先做好半年乃至一年出结果的心理准备,审稿速度……就不提了……
很幸运,投稿过程虽然磨人但是熬到了最后
一些体会
这篇论文并没有用到计量分析(100多份问卷真做计量也算是耍流氓吧),核心内容在于理清了集群内的各种用工机制,并用有限的数据做了验证。因此这篇文章得以发表在我看来不是后期的处理如何高大上,而是前期踏实的调研过程起了决定性的作用。现在我在用那些不是自己收集的调研数据写东西时,因为没有参与调研过程,不清楚这些数据背后的故事,总是缺了一份底气。
故事已经讲完了,还有些心得希望和大家分享。
一是论文发表的事情急不得,欲速则不达。这篇文章只是单纯地想去做好,并没有考虑发表的事情,但是当我们真的尽心尽力踏实做好时,会发现论文的发表自然水到渠成。相反,如果写作一心奔着发表,容易变得功利,发表的过程反而会各种不顺利。这也就是徐立成同学第1期分享中提到的“去功利化”。所以建议本科的学生在撰写本科毕业论文或者做科研项目的时候,用心对待踏实研究,往往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二是思想和逻辑比方法更重要。现在很多好的学术期刊上,采用计量分析的文章往往占据大头,单纯的定性分析的文章比重普遍偏低。这一客观现象使得现在大家普遍采用计量分析。这也使得我对这篇定性的文章是否能发表有过怀疑。诚然,计量分析方法对于学术研究而言是个非常棒的工具,但是文章的思想和逻辑才是精髓,比方法工具更重要。
三是一些事情要早做准备,未雨绸缪远好过临渴掘井。对博士而言,2篇文章发表是毕业的基本要求,对硕博的学生来说,5年的时间发表2篇难度并不大,时间也非常充裕,但是仍需要早做准备。就我自己这些年的经历来说,无论是学业还是学术,未雨绸缪的成果,质量要远好于临渴掘井。
做学术和做人本质一样,
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感谢阅读,希望本文对你有所帮助。
点击阅读原文即可下载
孙凯、曾起艳、阮建青:
《农业产业集群如何缓解劳动力短缺——基于安徽省安庆市茶叶产业集群的研究》